文丨不一
【资料图】
图丨摄图网
什么是清醒者?清醒者代表着具有极高的认知水平,代表着具有窥见本质的能力,总能在烦琐事物中找到关键点,哪怕进入陌生领域也可以很快驾轻就熟。
01 建立完整的认知地图
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最早提出了认知地图的概念,它是指在依托过往经验的基础上,在头脑中会形成类似地图的认知模型,后续行为会按照其指引和标记进行操作。
在我国有一个成语叫庖丁解牛,是指庖丁对于牛的解剖可以达到神乎其神的境界,也比喻经过反复实践,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,可以运用自如。认知地图就类似于牛的解剖图,只要对每一个部分都了然于心,不同行业、身份的人都会梳理出知识和经验的地图,当遇到某些问题时,就可以精准地在认知地图中探寻解决问题的着力点。认知地图里面包含着人生中重要的四个领域:事业、家庭、社交、个人成长。像如何取得事业的成功、如何达成良好的人际关系、如何促进家庭幸福这些信息,都会按照顺序存档到认知地图中。不同认知水平的人具备不同层次的认知地图。当你具备了高层次的认知地图,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份高精准度的地图,可以让你快速知晓到达目标的路径。
认知水平是指人对所接收信息的处理能力,包括专注力、记忆力、判断能力、思维能力等。认知能力是完成某个事项必备的心理条件,反映了对信息的理解、加工、储存、提取的能力,直接体现在对人、事、物基本规律的把握上。认知水平越高的人,认知地图越全面,对基本规律了解和把握的能力越强,越容易创造财富、获得幸福。
02 建立“是什么”的思维体系
一天,乌鸦口渴了,它看到一个小罐,只有半罐水,于是衔来小石块,一个一个地丢到小罐里去,不到半个时辰,小罐里的水便升高到罐口。乌鸦痛痛快快地喝了一大顿。
过了几天,乌鸦又口渴了,这次它看到了一只木桶,于是记忆里又闪现出前几天的那幕。它忙乎了起来,衔着小石块一个一个地往桶里丢,足足过了两个时辰,水才刚过半桶,站在桶沿上它还是够不着。又渴又累的乌鸦无奈地飞走了。
为什么采取同样的方式,这次乌鸦会喝不到水呢?
乌鸦在“怎么办”上非常清晰,就是不停地扔石子,因此,导致它喝不到水的原因不在于“怎么办”,而在于“是什么”。它最开始找到的是罐,后来找到的是桶,桶不是罐,再“怎么办”也很难喝到水,因为它不懂“是什么”。
一个患者去医院检查身体,医生首先会通过各种方法去探究“是什么”疾病,再思考“为什么”患者会得病,最后出具“怎么办”的方案。“是什么”往往非常重要,代表着先从多个维度对问题进行判定,思索问题的引发原因,最后提供解决方案。
“是什么”是对问题本身的深度探究和深度剖析,很多人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,往往在于没有找到引发问题的根源。有的企业主管理不好员工,就四处请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。有人说是员工状态问题,他就学习如何调整员工的状态;有人说是薪酬待遇问题,他就开始提高员工工资;有人说是他自己的性格问题,他就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。但是调整来调整去,员工依旧没有管理好。
只有在头脑中具备完善的某个方面的认知地图,才可以精准找到引发问题的根源。当了解了家庭和睦的规律、事业获得成功的规律、社交融洽的规律、人性的规律甚至宇宙的规律后,不断完善对每一个领域规律的理解,才会在生活中创造实际成果。先建立系统的认知,再学习具体方法,才能在根源上解决问题。往往在一个领域中具备直指核心的能力,也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当中,从表象进入本质,看清规律下的流动。
03 坚持迭代和拥抱变化
多数人一旦面对某些违反自身认知的信息,感官就会自动地进行过滤。当信息与以往认知产生很大偏差,甚至影响到其生活状态时,防御模式便会开启,采取不承认、反驳、本能屏蔽的方式,以维持自己的安逸、保守自己的认知,不容置疑和否定。
很多人喜欢思考,但总是浅尝辄止,没有穿究义理,考虑问题一知半解,却认为自己已经了解到事情的核心,用自己的那一套道德和理论标榜自己,当别人与他谈及一些陌生事物的时候,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与对方辩证。白马非马、陋室不陋,花非花、雾非雾,描述的就是这一类人。刻意地彰显学识,标新立异地创建独有名词,这种“推陈出新”,往往属于假我寻求的自我认同。
认知地图是需要不断更新和迭代的,就类似于地图软件的不断升级。时代在一直变化,我们过往的经验在未来不一定会有效,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也不一定是其本质,需要不断地感悟升级。当看清一切,知晓流动,对于万事万物的周而复始以及人性使然的各种行为,也就能够淡然接纳。
04 学会独处
很多人都没有独处的习惯,因为独处往往会让人产生烦恼,感到无聊,无聊之下就会思考很多平常不会想的问题,并为寻找逃避问题的方法而头疼。但如果不能独处,静下来思考,也就不能真实地面对问题,总为自己开脱,就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更多的麻烦。有不少人曾经和我分享,一旦自己不开心或者痛苦时,就会找个地方玩两天,这种方式只是防御机制的升华,对建立认知地图并没有实质的作用,如果你对事物的理解没有产生变化,问题还会反复发生。
也有很多人以忙碌为名,逃避自己的碌碌无为;以善良为名,掩藏自己的毫无竞争;以道德为名,约束和控制他人。一旦你能够学会独处,静下来如实地看待自己,思索发生问题的根源,就可以找到直觉,慢慢窥见事物的本质。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过去几十年的经历,对于自己过往的表现,你可能会选择逃避、解释,谴责自己缺乏力量,但是没有关系,当接受了自己,这些情绪会慢慢会消失。不过,如果一个人一味地独处而拒绝接受更多新鲜事物,那么这个独处也毫无意义。卓越和成功的人,都会在活跃于人群和安静独处中来回穿梭,在外界中体验、在独处中复盘。
这个时代信息充斥,很多信息都需要我们进行整理,就像衣柜一样,如果随意堆放,可能几件衣服就把衣柜占满了,如果规规整整地有序叠放,可能你的所有衣服都能放入其中。信息也是一样,不同的信息存在不同的角落中,大脑就像一个储藏器,对信息一直在进行收集和整理,不断发现其中的问题加以过滤,迭代自己的认知,而这个过程,一般都适宜在独处中进行。
推荐阅读:
心理学并不能解决人的全部心理问题,我们必须从它的源头出发,从人性的角度出发,运用高维的智慧才能解决这些问题。
人生命构成的三因素为生物性、社会性、心理性,这也决定了人的自我意识存在两面性,包括真和假、积极和消极、乐观和悲观,等等。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示人的面貌很多时候都是假我。在面对各类事情时,我们容易受以前的经历所干扰,而对自己和别人产生误解,更不能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别人。这是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困惑,需要一些方法来引导自己走向更开阔的世界,解封心灵枷锁,认识自我,重新获取不一样的人生。
本书中有很多案例,都来自作者身边的真人真事,有的是学员的分享,有的是朋友的诉说。很多人的生活一直不快乐,只是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情绪,但是一旦记忆被某个点或某个场景触发,大多数就会出现心理问题。心理上出现问题,其实都是源于自身对真我和假我的认知存在偏差。只有正确地看待真我和假我,理解两者相生相伴而又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,才能让每个人都拥有幸福和喜悦。